瞭望|新质生产力:合肥巧解“四对关系”

资讯主编 17 2024-12-10 00:12:05

合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有效处理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产业周期与干部任期、城市与人才四对关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玉华 姜刚 吴慧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GDP连跨8个千亿元台阶,打造出“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地标性新兴产业,成为近十年来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GDP达9697.1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动能强劲,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居全国26个万亿城市首位,形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合肥的实践表明,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突围之道。这一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产业周期与干部任期、城市与人才这四对关系是关键。

在合肥市瑶海区的中国网谷,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员工在智慧显示屏生产线上作业(2023年11月16日摄) 解琛摄/本刊

“新力”成主力

金秋时节,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合肥国显第8.6代柔性屏生产线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这是合肥国资平台与显示龙头企业维信诺共同投资建设的项目。

“这条生产线在技术上领跑行业,总投资额更高达550亿元。”合肥国显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周期呈现明显上行趋势,此次国显8.6代线的建设,就是布局新赛道,抢占全球高端市场的重要一步。

国显8.6代线项目是合肥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数据显示,今年1~8月,合肥经济增长中的工业主引擎作用凸显,全市37个大类行业中,28个保持增长,新质生产力表现突出,成稳增长的主力。

新兴产业支撑有力。今年以来,仅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两大新兴产业,对合肥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就达八成。新型显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显示面板制造的城市之一,合肥市已聚集起包括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等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150余家,产业规模、营收超千亿元,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经济运行处负责人刘芳说,该区是合肥市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今年以来,合肥京东方、维信诺等龙头企业在车载显示、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领域出货量持续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新型显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3%,拉动全区产值增长20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77%。

“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亮点突出,以蔚来、大众、比亚迪合肥基地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快速兴起。”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综合规划处处长季丰说,今年1~9月,合肥汽车产量超13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92.75万辆,同比增长74%,仅比亚迪合肥基地9月单产就已超10万辆,平均一分钟下线两辆车。

未来产业蓄力增长。“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刘言说,今年初,合肥市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将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一批未来产业作为制造业专项投资重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目前,合肥入选人工智能产业国家重点布局城市,量子信息聚集企业70多家,低空经济聚集近百家企业,聚变能商业应用稳步推进,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园相继成立。1~9月,合肥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6.7%,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3倍,未来产业布局有力支撑投资增速。

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加速。合肥加快传统家电产业数智化改造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1~9月,合肥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44.6%,连续20个月保持40%以上增速。

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合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有效处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产业周期与干部任期、城市与人才等关系,激活了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转变。

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关系,以耐心资本浇灌创新产业。今年合肥工业增长主要得益于前几年布局的长鑫存储、蔚来、大众、比亚迪等项目进入收获期。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说,蔚来从幼苗成长为今天能抵挡一些风雨的小树,靠的是安徽省和合肥市对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支持及其耐心资本的持续浇灌和培育。

据了解,合肥组建了总资产超8400亿元的国有投资平台公司,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建立“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模式。截至目前,合肥累计投向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晶合集成、欧菲光等企业超1700亿元,参投项目超600个,撬动项目投资超6200亿元,实现投资综合收益约600亿元,助力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持续上升至约55%。

“国有资本作为耐心资本,发挥了领投和示范的作用,其参与产业投资大大增加了社会资本的信心,而国有资本完成既定目标后,及时通过市场化方式退出并获得相应收益,从而为新的产业投资积累了资金。”合肥产投董事长江鑫说。

合肥还打造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基金丛林”,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其中,针对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设立风险容忍度高达40%和50%的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重点支持成立三年内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合肥市级天使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47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30家;种子基金累计出资项目90个,总金额超1.7亿元,已投项目中有32个后续获得股权、债权融资。金融活水浇灌了创新丛林,2023年全市平均每天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户。

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关系,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合肥市以改革的理念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如建立大科技统筹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成立市委科创委、市战新委、市产业研究院、市科创集团,安排一名市委常委专职负责,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统管;再如针对新技术新模式首用难,率先成立城市场景促进机构,在市发改委设立场景创新推进处,为好产品找好场景。目前全市新设汽车产业处、市场拓展指导处、楼宇经济处、场景创新推进处等处室37个。

职能优化方面,以“科技即产业”理念,将市科技局的职能从“统指标、评项目、兑政策”,转变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招商。目前已针对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点高校院所等建立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并在长春、西安、成都等地设立联络中心,助力上述地区高校就近就便转化成果。自2022年以来,已先后对接全国近230所高校院所,挖掘约6500项科技成果,累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新成立企业超1700家,其中获得社会投融资企业已达110家。

在此基础上,合肥市坚持只要值得就舍得,近三年市财政科技支出666亿元,持续支持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原始创新,仅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4%,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近三年,合肥诞生了多项刷新世界纪录的重大原创成果,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处理好产业周期与干部任期关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产业周期和领导任期常常难以匹配,如何避免干部一走,产业就散?合肥的经验,坚持“前人栽树、后人浇水”,一任接着一任干。

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介绍,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多任书记、市长,如果每届班子关心支持少一点,这些产业都不可能成长为今天的产业集群。以长鑫存储为例,自2016年成立以来,经历多任市委主要负责人接力推进,目前该企业填补了国内动态存储芯片空白。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把握“新质”,考验的是干部“素质”。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创始人石红等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合肥的干部对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包容性强、接受度高,正是看到这么多年合肥对产业的支持和对企业的包容,才坚定选择合肥。在这里,初创落地企业可以扎根,落单企业可以扎堆,落选企业可以在合肥逆袭。

在不少合肥市干部眼中,企业是城市发展的“合伙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单打独斗,关键要有用户思维,持续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合肥市成立产业专班,分类研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营造“宽以待企”的环境,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区分“大意”和“故意”,制定落实免责清单、轻罚清单;对暂时看不清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设定行业“观察期”、政策“过渡期”,不搞一刀切。近年来,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合肥已连续两年居全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十位。

处理好城市与人才关系,积蓄第一资源。合肥聚焦国家战略所需、人才发展所需,迭代升级人才政策,全力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分春秋两季开展合肥专班“高校行”、高校师生“合肥行”等招引活动,既招人才又招成果。

同时,改革探索把人才评定权交给用人单位,打破学历、职称限制评定高层次人才,吸引越来越多人才成为“城市发展合伙人”,实现人才、城市双赢共进。2023年,合肥净增人口超20万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35万人,创历史新高。

持续改革走好科技创新必由之路

受访者谈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发挥科学技术打头阵作用,用改革办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当前,有的地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和能力不够强,部分产业出现下滑。有的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大,影响了对新质生产力的投入,亟待统筹高效用好各类产业资金,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星星之火早日燎原。

当前形势下应结合实际给予更多政策包容度,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慎重出台限制性政策。既防止恶性竞争,也要用好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推动落后产能出清,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特别要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变革走向,始终把握行业发展主动权。

对一些短期看不清形势的行业,应支持和规范并举,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应有政策担当,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打破瓶颈。同时,慎重出台涉税措施,稳妥把握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指标,确保产业项目正常运行。

此外,优化政策举措,更好释放“以旧换新”“设备更新”等政策红利,为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加快企业出海步伐,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 特别声明: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实操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交易风险自担!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
  • 本文地址:http://info.i3cj.com/a/493724.html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